香港中文大学解读:发展历程

2020/11/20 14:25:14 来源: 网络
分享:

  香港中文大学由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及联合书院于1963年合并而成;1966年,成立香港首所研究院;1976年,整合不同书院的学系,由大学统一负责;1986年,全面检讨课程结构,改用学分制,并加强通识教育;1998年,率全港之先录取内地本科生;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成立。

  前身史略

  1949年,香港人口暴涨,致使中文授课教育的需求激增,对香港高等教育构成沉重压力;另一方面,亦为香港带来了大批出色的内地学者和教育家。他们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开办不少“难民学校”,讲授专上程度的课程,协助南来及本地青年继续学业。其后中文大学的三所成员书院(新亚书院、崇基学院、联合书院)就是在这一时期孕育出来的。

  新亚书院

  新亚书院成立于1949年,为国学大师钱穆、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等人创办,其教学宗旨在于“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东西文化,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

  建校初期,规模极小,师生不过数十人。1950年3月改组并易名为新亚书院,由钱穆先生任院长兼文史系系主任,唐君毅先生任教务长兼哲学系系主任,张丕介先生任总务长兼经济系系主任,杨汝梅先生任商学系系主任,赵冰先生任法律顾问。

  新亚早年的教授有为国民政府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的吴俊升先生、书法家曾克端、历史学家左舜生、甲骨文专家董作宾、国学家饶宗颐、罗香林等。书院以中文教学,并教授官立学校所缺乏的中国文化课程,被视为中国儒学的复兴基地及宋代书院文化的延续。

  崇基学院

  崇基学院由前广州岭南大学校长李应林、前上海圣约翰大学校董会主席欧伟国及香港圣公会领袖何明华会督于1951年创办,代表基督教在华发展高等教育传统的延续。

  该校继承以前在中国国内十三间基督教大学之精神,依据中国基督教之传统,提供高等教育,以中文为主要之授课语言,并以融合基督精神与中国文化精神,开拓博爱包容、自由开放之风气,培养学问通达、襟怀广阔,具有世界文化视野的人才为宗旨。

  崇基学院创办之初,仅有学生六十三人,借用港岛圣约翰大礼拜堂及圣保罗男女中学上课。其后再租赁坚道147号楼房及下亚厘毕道之圣公会霍约瑟纪念堂为校址。

  蒙香港政府在新界马料水拨赠土地一段,面积共计十英亩,并于其地增建火车站(现名为大学站),该校乃于1956年迁至新界马料水村永久校址。

  联合书院

  联合书院由广侨、光夏、华侨、文化及平正会计专科学校五所私立书院合并组成。这五所书院是从广州或邻近地区南移的私立大学,与香港有密切渊源。

  1956年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柯克教授访港,建议把各院校力量集合起来,五所书院遂于同年6月宣布组成“香港联合书院”。

  该校秉承“明德新民”校训,肩负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使命,因应香港所需,与时并进,通过全人教育及群体生活,提升学生的品德情操,为香港社会、中国以至全人类服务。

  1957年,联合书院依据香港政府法案成立校董会。联合书院创校董事会主席及首任校长为蒋法贤医生,校本部设在香港坚道一百四十七号,有学生六百多人。

  1957年,新亚、崇基、联合成立“香港中文专上学校协会”,由蒋法贤担任主席,争取政府承认三院颁授学位的资格,为进一步合作奠下基础。

  1958年,港府接纳设立一所中文大学的建议,继于1959年正式宣布资助三所书院,并以它们为新大学的基础书院。

  1961年,香港政府委任大学筹备委员会,以初步筹划大学校址、建设等事宜。

  1962年,由萨塞克斯大学创校校长富尔敦爵士主持、国际学者组成的富尔顿委员会成立,以审定三院的水准,定下新大学的组织架构。

  1963年,香港政府接纳富尔敦委员会的报告书,临时校董会随即成立,关祖尧爵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李卓敏博士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一任校长。9月15日,立法局通过《香港中文大学条例》。10月17日,大学监督港督柏立基在香港大会堂主持大学成立典礼,三所书院合并成为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理学院及社会科学院同时成立。至此,从书院到大学这一长达十五年的艰苦历程终告完成,中文和中国文化也终于在香港获得明确地位。

  草创之初的中大实行邦联制,每所书院仍维持教学及行政上的独立,大学仅负责颁授学位等工作。

  1964年,中大首次颁授学士学位;订定校训“博文约礼”。

  1965年,开办首项学生交流计划;教育学院成立(1991年升格);校外进修部成立(1994年易名为校外进修学院,2006年起正名为专业进修学院)。

  1966年,研究院成立(为香港首所研究院)。

  1967年,中国文化研究所成立;颁授第一届硕士学位。

  1969年,大学本部办事处迁入沙田现址。

  1971年,简悦强爵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成立。

  1972年,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落成启用。

  1972-73年,联合书院及新亚书院迁入香港中文大学沙田校址。

  1974年,工商管理学院成立。

  1976年,第二次《富尔敦报告书》呈交大学监督,建议加强教务人员参与治校,以及重组学系。不同书院的学系予以整合,由大学统一负责,提供“学科为本”的教育。

  1978年,马临教授接任第二任校长。

  1980年,首办博士学位课程。

  1981年,医学院成立;首办兼读学士学位课程。

  1982年,利国伟爵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首次颁授哲学博士学位。

  1983年,中大校友丘成桐获得国际数学家大会菲尔兹奖,此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1984年,推行本科课程暂取新生计划。

  1986年,大学全面检讨课程结构,改用学分制,并加强通识教育;逸夫书院成立。

  1987年,高锟教授接任第三任校长。

  1988年,教育统筹委员会公布《第三号报告书》,建议中大的学制由四年制改为三年制;大学服务中心加入中大(1993年更名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1989年,大学教务会通过大学本科学程采用弹性学分制,自1991年9月生效;《第三号报告书》的建议获行政局通过。

  1991年,工程学院成立;护理学系成立(2002年正名为那打素护理学院)。

  1992年,药剂学院成立。

  1993年,会计学院成立;中大校友评议会成立。

  1995年,香港互联网交换中心于中文大学成立,成为全港互联网讯息的核心。

  1996年,李国章教授接任第四任校长。

  1997年,利汉钊博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

  1998年,率全港之先录取内地本科生;酒店管理学院成立(2002年正名为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中医学院成立。

  1999年,公共卫生学院成立(2009年正名为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

  2000年,中医中药研究所成立。

  2002年,金耀基教授接任第五任校长;首度颁授荣誉院士衔。

  2003年,郑维健博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

  2004年,刘遵义教授接任第六任校长;法律学院成立(2008年升格)。

  2005年,开始通过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招收内地本科生。

  2006年,大学制定策略计划,确立今后十年发展方向;选定五个重点资助研究领域;晨兴书院及善衡书院成立。

  2007年,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及和声书院成立;获国家教育部列入提前录取批次。

  2009年,前校长高锟教授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郑海泉博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建筑学院成立。

  2010年,沈祖尧教授接任第七任校长。

  2011年,中大教学酒店开幕暨郑裕彤楼命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开幕。

  2012年,配合香港“3+3+4”学制改革,采用四年制本科课程,回归创校一直推行至九十年代中期之学制。

  2013年,香港中文大学50周年金禧校庆;康本国际学术园开幕;赛马会气候变化博物馆开幕。

  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获批设立。

  2015年,成立全港学界首间海量数据(Big Data)决策分析研究中心;国学中心正式成立。

  2016年,香港中文大学医院动土;梁乃鹏博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

  2018年,段崇智教授接任第八任校长;成立“环球校友咨询委员会”及“杰出校友访问计划”;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众创中心开幕。

  2019年,香港中文大学分别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签约,合办本科双学位课程。

  2024考研人数已公布,达438w,考研热度依旧火热!如何备战2025考研?哪个考研专业适合自己?在职考生如何备考?考研知识点繁多,择校困难大,和海天考研咨询老师聊一聊。网课面授多项选,专业辅导1对1全年集训随时学!

中间广告图.jpg

活动专题